【柒】內容簡表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述項目 | 仁 | 孝 | 君子 |
涵義 | 「 克己復禮 」 | 「 無違 」 | 品德良好的人 |
《論仁》
(A)重點
原句 | 仁 | 重點 |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 動機 | 【時間】久、長 【環境】約、樂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仁者比知者更值得推崇。 | |
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態度 | 【時間】「無終食之閒違仁」 【環境】「造次」「顛沛」 不論境地狀況,不容許自己片刻離開仁道。 不走歧途以求取名利或擺脫貧窮。 |
克己復禮為仁。 | 方法 | 提出「禮」作為外在的規範。 克制自己的慾望,嚴守禮法。 實踐仁德要靠自己。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禮節。 |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最高層次 | 仁德比生命更重要,不能離開仁道苟活。 |
行止 | 克己:克制個人的私慾 。 復禮:視、聽、言、行均不違反禮節 。 |
|
原則 | 不違仁:不會為了取得富貴或擺脱貧賤而放棄仁德;在倉卒、顛沛 的處境中也不違背仁德。 殺身成仁:能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德。 | |
心境 | 仁者:安享實踐仁德的生活。 不仁者:不可長久地過着窮困或安樂的生活。 | 以仁者與不仁者的生活作對比 |
面對的情況 | 堅持仁德的表現 |
窮困 | 在窮困的時候也會堅持仁德,不會以不正當的方法擺脫窮困。 |
生命與仁義的抉擇 | 不會因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
《論孝》
(A)重點
原句 | 重點 |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孝禮關係 | 【無違】不違背禮節 【禮的形式】生養死喪都要按照禮節 |
不敬,何以別乎? | 【心存敬意】 有孝敬之心,給予父母物質和心靈上的滿足 | |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態度 | 【着緊父母】 畢恭畢敬,即使父母有錯也不可無禮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為父母憂心】 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機會孝順他們 |
(B)結構
態度 | 敬意:必須心懷敬意地供養父母。 關愛:為父母長壽而欣喜和恐懼。 | 以養犬馬與養父母作比較 |
行止 | 符合禮節:事奉、安葬和祭祀父母,都要依從禮節。 委婉勸告:父母犯錯,子女應委婉勸告,即使父母不聽從,也不可因此而心生怨恨/冒犯他們 。 |
(C)「喜」與「懼」
原因 | |
喜 | 父母得享高壽,為人子女可以克盡孝道,享受 |
懼 | 父母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為人子女能盡孝的時日無多。 |
道理: | 子女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機會孝順父母。 |
(D)「無違」與「不違」
甲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第5則)
乙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第7則)
意思 | 子女善事父母 | |
無違 | 不要違背禮節 | 子女侍奉父母,無論父母生前和死後,都要合乎禮節。 |
不違 | 不要冒犯父母 | 子女要用委婉的態度來規勸父母,即使父母不接納自己的意見,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要冒犯他們。 |
《論君子》
(A)君子的不同特質
君子的特質 | |
儀容 | 莊重,具威嚴,使人敬畏。 |
為學 | 所學的能固守勿失。 |
交友標準 | 不與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
面對過錯的態度 | 勇於改正,自我反省。 |
說話態度 | 以言過其實為恥,主張言行一致。 |
行事 | 成人之美,助人為善。 以忠信態度處事,遵循禮法,謙遜、誠實。 以義為原則,嚴於律己,待人寬容。 |
心境 | 寬廣舒泰,不憂不懼。 只擔心自己沒有真才實學,不擔心懷才不遇。 |
(B)結構
原則 | 以義為本:以義為根本原則,表現守禮、謙遜和誠信 等美德。 |
|
行止 | 莊重:以莊重的態度處事和學習。 知錯能改:犯了錯能勇於改過。 言行一致:以言過其實為恥。 | |
心境 | 坦蕩而不憂懼:君子問心無愧,故此心境坦然寬廣,無憂無懼。 | 以君子與小人的表現作對比 |
交往 | 慎交友:不與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成人之美:幫助別人做好事,不慫恿別人做壞事。 求諸己:嚴格要求自己,不會嚴格要求別人 。 |
(C)君子與小人的特質
角度 | 君子的特質 | 小人的特質 | 原文 |
心境 | 舒坦 / 心安理得。 | 憂愁 / 惶惶不安。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處事 | 成全別人的好事,助人為善。 | 以利先行,存心不仁,導人向惡。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自律 | 要求自己行仁道,待人寬而律己嚴。 | 要求別人行仁道,疏於責己,待人嚴苛。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