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DSE】論仁論孝論君子【玖】文學知識


【玖】文學知識
(A)仁義禮智信
  1. 儒家重道德,以仁義禮智信為德行的基礎,稱為「五常」或「德目」。
  2. 「仁」是統攝各種德行的崇高人格表現。
    孔子解釋仁就是愛人。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不忍見別人受苦之心。從不忍見一人受苦,推而廣之,便不忍見家人、國人、天下人受苦,再進而不忍見禽獸被殺、草木被毁、山川被破壞,因此便會愛家人、愛國人、愛天下人,愛禽獸草木山川。這種想法,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由親及疏的愛。
  3. 「義」是見義勇為,做應該做的事。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指見到應當做的事而不去做,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是指對自己以及別人做不應當做的事(不正義)感到羞恥和憎惡。人有正義感,便會努力實現種種可達到平等的社會理想,甚至以犧牲生命來表現氣節。

  4. 「禮」指實踐合乎秩序的行為。
    
禮有「儀文」與「精神」兩方面:禮的儀文指禮儀的形式,禮的精神指訂立儀文背後的目的。禮的儀文可因應實際需要而變更,而禮的精神卻是不變的。孟子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人能發揚辭讓之心,謙遜推讓,就能使社會安定,人際關係和諧。

  5. 「智」是判別行為對與錯的能力,也就是判別「義」與「不義」的能力。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非之心,明辨是非,便能不違真理、改過遷善,使社會天天進步。

  6. 「信」指真實無欺,是對別人和對自己都能忠實地履行所說的話、許下的諾言。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都不知道他可以做甚麼。

(B)孔子和《論語》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
  2. 他一生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踐。其學說強調仁義,主張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對殘暴統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
  3. 《論語》雖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和依據。但《論語》的作者並非孔子,亦非成於一人之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4. 《論語》以語錄和對話的形式寫成,故其體裁稱為語錄體。全書共二十篇,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該篇之篇名。《論仁、論孝、論君子》是集合《論語》中各章的一些與仁、孝、君子修為相關的內容而成,其編排和題目設定俱出於今人之手。

(C)顏回
  1. 顏回,字子淵,魯人。少孔子30歲。出身貧賤,從未做官。13歲入孔門,用了大約6年的時間,學業基本已成。他非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
  2. 以下可見孔子對顏回的贊賞:
  •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回年二十九,髮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