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DSE】魚我所欲也【伍】寫作手法

【伍】寫作手法

  1. 雄辯滔滔,氣勢充沛
    孟子作品富於雄辯,邏輯嚴密。文中運用了了多種修辭句式,例如對偶句、反問句和排比句。這些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沛,綿密流暢。
  2. 議論嚴謹,層層深入
    整篇文章圍繞「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加以發揮,文中多次重申論點,並層層深入論證,增強說服力。(參閱【內容簡表】)
  3. 正反立論,突出論點
    全篇結構布局,分兩層對寫:先正面論述捨生取義是人之本心(第1段),然後反面論述捨義取利是喪失本心(第2段)。
  4. 論證手法多樣
  • 比喻論證

    喻體

    本體

    語句

    魚與熊掌

    生與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道理:說明道義比生命更重要,當兩者必須犧牲其一的時候,人往往會選擇義而放棄生命。
    ※作用:這比喻具體地表現人當面對生命和道義的抉擇時,會做出捨生取義之舉的本心行為,令抽象的道理更容易明白。

  • 正反論證

1

語句

解釋

正面立論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道義比生存更受人喜愛;

不義比死亡更令人憎厭。

反面假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假設人人皆貪生怕死,那麼他們都會不擇手段地求生避禍。可是事實上並非人人如此。(反面)

說明有人視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 正反論證


「義」比「生」更為重要

正面論證

孟子認為一般人都會愛惜生命,為了生存無所不為。可是為了「義」,人們卻有所不為,甚至捨生取義,凸顯「義」比「生」更為重要。

反面論證

相反,一般人都會厭惡死亡,理應不擇手段,無所不為地去避免災禍和死亡,可是人們卻為了「義」而不逃避死亡,可見義比生更為重要。


  • 舉例論證 + 駁論
  • (事例):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作用:以路上的行人(流浪者)和乞丐這些地位低微的人能堅守本心為例子,反駁一般人認為只有「賢者」才能捨生取義的想法,強調捨生取義乃人之常情。

  • 對比論證
  • 對比範疇

    說明

    所欲

    vs

    所惡

    作者以生死作對比,說明人們都渴望生而害怕死,但是人還有比生命更鍾愛的東西,就是義;還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義。可見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時人的心態:

    「鄉」(從前)

    vs

    「今」(現在)

    從前格守本心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現在失其本心:(受物慾、色慾、虛榮感影響)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行道之人、乞人

    vs

    時人

    行道之人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即使面對死亡也要堅持道義
    時人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見利忘義

    簞豆(少但重要)

    vs

    萬鍾(多而非必要)

    「簞豆」極言食物之少,攸關生死,但過路人和乞丐為了堅守禮義原則,甘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相比之下,有些人面對「萬鍾」的高官厚祿,就不顧禮義接受了。
    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論證人人本來都有本心,只是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失去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