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DSE】出師表【拾】問題精選


【拾】問題精選

答題關鍵字:正反論證、對比、廣開言路、親賢遠小、嚴明正法、知人善任、君臣語、父子語

1. 作者在文首點明蜀漢面對的形勢,對下文的勸說有甚麼幫助?這是甚麼游說技巧?試加以說明。
答 作者點明蜀漢的危急形勢,能夠使後主醒覺,令他留意下文內容,聽取改善當前困局的意見,從而達成勸說的目的。
作者陳述蜀漢所面對的現實情況,以客觀的事實提醒後主應努力自強,謀求治國良策,這是運用了說之以理的游說策略。

2. 諸葛亮在表中三次運用了對比論證,試就以下各項分析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論證觀點。
1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對比「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諸葛亮審時度勢,指出蜀漢當前國力困乏的形勢,然後從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方面向後主陳明興復蜀漢的條件。諸葛亮通過漢室形勢的對比,論證要興復漢室,後主須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任用賢臣。 
2 先漢所以興隆」對比「後漢所以傾頹」。
諸葛亮以西漢所以興盛是由於君主親賢遠佞,對比東漢所以衰亡是由於君主親佞遠賢。諸葛亮藉兩漢君主親近的人和結果的正反對比,讓後主明白「親賢臣,遠小人」是國家興亡的關鍵。
3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對比「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
諸葛亮向後主追述自己的出身經歷,表明志不在取得名譽和官位,所以躬耕於南陽,對比自己受命後,欲報先帝知遇之恩而為國事奔走效勞,希望興復蜀漢。諸葛亮以自己受命前後作對比,表明自己的忠心,向後主證明自己是可信任的。    

3. 作者提及出仕前的往事,有甚麼用意?這是甚麼游說策略?試加以說明。
答 作者提及往事,是為了說明他與先帝君臣情深,輔助蜀漢只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絕非為了個人榮辱才建議出師北伐。同時,作者也強調先帝創業艱難,期望後主體念父子之情,奮發圖強。
這是運用了動之以情的游說策略,試圖以君臣之情和親情打動後主。

4. 試綜合全文,說明後主的性格及管治作風有甚麼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性格方面,後主性格懦弱,做事欠信心,因此諸葛亮才勸他「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希望他不要隨意輕視自己。
在管治作風方面,後主欠缺納諫的胸襟,所以諸葛亮才勸他「誠宜開張聖聽」,又說「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此外,後主處事有所偏袒,以致宮中、府中有別,未能做到一視同仁,因此諸葛亮勸他要做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又明言國君「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5. 古人認為「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讚賞諸葛亮鞠躬盡瘁、知恩感戴的情操。試從文中舉一個例子,說明諸葛亮具有這樣的情操。
答 諸葛亮在文中提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幾句話,表現了諸葛亮一直不忘先帝遺願,立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並表示願意竭盡自己的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以「報先帝」和「忠陛下」。由此可見其鞠躬盡瘁、知恩感戴的情操。

6. 作者在文中勸勉後主要「開張聖聽」,你認為這建議對現今的當政者是否重要?
  我認為這建議對現今的當政者十分重要。因為現今社會事務紛繁,所涉及的層面十分廣泛,當政者難以對各項事務都有周全和深刻的認識,所以應該廣開言路,多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加上現今社會屬民主社會,當政者推行政策時,更應充分諮詢民意,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例如香港政府硬推「送中條例」一事可見,此事遭不少市民反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沒有充分諮詢市民意見,令反對者有感意見不受重視,激化社會矛盾。由此可見當政者廣開言路的重要性。

7. 「表」為臣下向君主進言的文體,內容多為陳述和分析,惟《出師表》一文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諸葛亮為什麼這樣寫?試舉一例說明。
  後主昏庸,親小遠賢,如只以臣子口吻進言,未必被接納。而且諸葛亮深知後主性格軟弱多疑,故在北伐之前上表,表明個人心志並非求取聞達,出征是為了報答先帝知遇之恩,而北伐中原,興復漢室實為先帝的遺詔,自己並無私心。他這樣寫是進一步釋除疑慮,令北伐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