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問題精選
答題關鍵字:有用、無用、大用、無用之用、世俗觀念、逍遙
-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把狸狌和斄牛放在一起解說,這是甚麼寫作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說明甚麼道理?
(1) 寫作手法:對比
(2) 道理:狸狌靈巧敏捷,能捕鼠,世俗看來「有用」,最後卻踏中捕獸機關而死;斄牛體形龐大,不會捕鼠,世俗看來「無用」,卻全身遠禍,可享天年。藉對比兩者突顯世俗對「有用」和「無用」的標準,說明世俗追求的「有用」會帶來禍端,「無用」反能全身遠禍。 - 什麼是「蓬之心」?試綜合全文,說明莊子為何說惠施「猶有蓬之心」。
「蓬之心」指思路閉塞,不能通達事理。
惠施看見大瓠,只想到用它來盛水或作勺子,這是世人一貫對瓠的看法;他看見大樗的主幹多贅瘤、枝條彎曲,不符合製作木器的標準,便認定大樗沒有用處,這也是從世俗的慣常角度思考。
莊子認為惠施受世俗觀念和自身固有的思想觀念所限,未能根據事物的本性加以利用,不認識事物的「大用」,因此認為惠施「猶有蓬之心」。承上題,莊子在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答:明喻 - 根據〈逍遙遊〉所述,莊子認為怎樣才是「大用」?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惠子認為,大樗樹又大又醜,又不能用作建屋材料,可謂大而無用。但莊子認為,正因為人們認為樗樹無所可用,它才可頤養天年。如此看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我同意他的看法。人生在世,若只懂求「有」求「用」,最終只會勞神憂心;這種形相之「用」,亦不過是「小用」罷了。唯有體會天道,順應自然,無為而化,讓精神逍遙快活,兩忘於物我之別,過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大用」。 - 根據〈逍遙遊〉所述,怎樣才可以達致「逍遙」?莊子眼中的「有用」和「無用」與「逍遙」有何關係?
要達致「逍遙」,莊子認為須擺脫淺陋,不通達事理的世俗觀念,順應事物的本性來發揮它的「大用」。例如把不能用來盛水的大瓠用作腰舟浮於水上暢泳,把不能用來製作器具或用作建材的大樹種於曠野,讓人可在樹旁徘徊和在樹下躺臥休息。如此就可達致安閑無為,怡然自得的「逍遙」境界。
能順應事物的本性加以使用皆為「有用」,即使在世人眼中看似「無用」,其實是「無用之用」。
相反,不依循事物本性而為的,可能在世俗人眼中是「有用」,但對保養生命卻是「無用」。 - 有人認為「無用方為大用」是消極的處世態度,你同意嗎?
我不同意。「無用方為大用」的處世態度並非消極。「無用方為大用」是莊子經歷磨難後所領悟的智慧,是一種在亂世中保存性命的方法,假如連性命也不保,再「有用」也是徒然。現實社會充滿競爭,才智之士如果鋒芒畢露,容易受人排擠或嫉妒,只有適當地收藏鋒芒,避免與人衝突,才是合宜的做法。
或
我同意。人生在世,若為了避免使自己陷入險境而刻意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是放棄自己的理想,庸碌地度過一生,過着安全卻「無用」的日子,那麼縱使能得享長壽,又有什麼意義呢?又怎能稱得上是「大用」呢?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地對社會作出承擔,對世界作出貢獻,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