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拾】問題精選

【拾】問題精選

答題關鍵字:憂懼不安,寄情山水,高峻,特立不群,豁然開朗,真正遊覽

1.  有人認為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以西山自況,很多句子包含寄意。試根據課課本和作者經歷,推測以下句子寄寓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甲、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作者在永州遊山玩水,以為自己已遊遍所有奇山異水,卻原來是未發現西山的獨特。
作者以西山象徵人才,埋在永州一隅的西山和不為時用的人才,同樣須待具慧眼之士發掘。寄寓自己懷才不遇、忠而被放的悲苦心情。

乙、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西山高聳奇特,與普通小山丘不同,作者以此寄寓自己品格高尚,特立不群。
培塿暗喻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這句正說明自己不與世俗同類的人生態度。


2. 試分析引文如何用字精煉及其表達效果。
               
      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引文運用「過」、「緣」、「斫」、「焚」、「窮」五個動詞寫登上西山的過程,簡潔有力,準確而多變。把遊山的路線,登山的艱苦,心情的熱切,寫得一氣呵成,精煉生動。

3.  文中「以為凡是州之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對本文的結構的發展有甚麼作用?                       
      本句在結構的開展上所起作用如下: 

  • 總結上文,襯托西山之特異,與作者所曾遊之山水不同。
  • 承上啟下,引出作者下文記述發現西山的經過。
  • 製造懸念,為下段的轉折作出安排,有吸引讀者的作用。
  • 點明題旨,與下文「始指異之」、「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相呼應,以「始」字貫串全文,點出文題「始得」的意義。


4.  分別說明下列各句的用意:
     甲、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乙、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丙、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甲句是說西山的獨立出眾,其實是作者自喻之詞,表示自己有出眾的才華和高潔的品格,因而恥與世俗之徒為伍。
    乙句是說自己站在山頭,與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俱存,與主宰世間萬物的造物者同遊,抒發了作者在欣賞自然景色時,精神振奮,心胸廣闊,神意恬淡,忘懷一切,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丙句是說心神已經凝結,萬念已經全消,身軀也已經消散,整個身心完全融化於大自然環境之中,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5. 作者遊西山,「不知日之入」,直至暮色降臨,「而猶不欲歸」。從這幾句中,流露出作者哪種心情?
    作者遊西山,既已進入與自然冥合,物我兩忘的境界,自然「不知日之入」,精神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因而不覺時間之流逝。
作者猶不欲歸,表示作者不願重回人間世。只有在西山上作者才可以超然物外,忘卻現實的痛苦,得到心境的自由和平靜。而遊罷歸來,不免與世俗相接,於是身為僇人的客觀現實,將無可逃避。

6. 試分別說明「始」字在本文的作用。
    本文以「始」為線索,貫串全文,並照應篇名。

  • 篇名「得西山宴游記」的始字:

    點明文題:在西山遊覽宴飲是真正遊覽的開始。
  • 第一段「而未知西山之怪特」的始字:
 
    反面點題,為下文記敘西山宴遊作鋪墊。
  • 第二段「指異之」的始字:

    正面點題,呼應上文「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並為下文留下伏筆,引出描寫西山之怪特處。
  • 第四段「然後知吾嚮之未遊,遊於是乎」中的始字:
    連用兩個始字作結,有力的把西山景色之奇、宴遊之樂,盡情披露。並再次點明宴遊這時才真正開始。
7.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兩次提到遊山飲醉,你認為作者流露的感情有甚麼不同?試略加說明。

      第一次飲醉是在發現西山前。柳宗元當時苦悶抑鬱,要借助遊山玩水來排遣內心的憂懼,因此到達後喝醉便睡,睡醒便離開,並不留戀山上的景色,更談不上樂趣。遊山玩水只為了逃避現實,但求一醉。
      第二次飲醉是在發現西山後。柳宗元在西山壯闊的大自然景色下,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解脫。於是在山上暢飲至醉,直到天色入黑仍不想離去。可見他極為陶醉和留戀,內心的束縛也得到解放。

8. 作者如何用「側寫」方法描寫西山的特立?

1/ 以廣闊視野的推移:身處西山之巔,數州的土地都在腳下,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
2/ 以山下渺小的景物反襯:眼底所見,四周的高山像小丘,幽谷如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寸,眼底所見擠聚一起。從山下景物的縮小,反襯西山的高峻。
3/ 從視野之遠烘托:描寫青山與白水互相繚繞 / 青煙白雲繚環纏繞,與天際相接,由近而遠至天邊的景象,一 望無際,烘托西山之高聳。

9. 柳宗元登山後的感受,是否已達到莊子在《逍遙遊》(節錄)中提到的逍遙境界?
      是。作者登高遠望,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大,人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與天地宇宙混為一體,不覺得時間的流逝,忘卻形體的束縛,擺脫個人也同時擺脫痛苦。這種「與造物者游」、「與萬化冥合」的精神境界與莊子認為人不受外物蒙蔽,不拘囿於俗世的成見,從自我和界限中超脫出來的逍遙境界是一致的。

10. (思考題)在比賽中常有輸贏得失,如果你是校隊教練,你認為以《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心境去開解落敗者,是否有效,試抒己見。
      以《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心境開解落敗者是有效的,因為它能幫助隊員超越對輸贏的執著,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比賽。柳宗元與天地浩氣同遊,明白到人與天地融為一體,萬物無分彼此,執着個人得失榮辱實為不智。心境豁達開朗。這種心態能讓落敗者明白,失敗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專注自我提升。作為教練,我會引導學生把比賽視為一段旅程,強調過程和成長的意義,讓他們釋放壓力,重拾信心。如此,學生既能反思失敗,也能以平和心態迎接未來挑戰。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柳宗元

(粵語台詞誦)
(粵語吟誦)

【壹】簡析

【貳】原文
【叁】段意主旨
【䦉】全文語譯
【伍】寫作手法
【陸】修辭簡表
【柒】內容簡表
【捌】文言知識
【玖】文學知識
【拾】問題精選

【壹】簡析
本篇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作的《永州八記》之一,是一篇遊記。

身為一個被貶的仕途失敗者,加上其時親人離世,自己又疾病纏身,可說是柳宗元人生的低谷。本篇讓我們知道他是如何面對逆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自在。

被貶初期他對自己帶罪之身始終未能釋懷,心情憂懼不安,只好寄情山水,並認為自己已遊遍州內的奇山異水。直至一天發現西山的獨特,才明白這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西山最獨特之處是它的高,登山後,令柳宗元頓悟天地之大與個體的小,在無窮無盡的宇宙中,個體的成敗得失實在微不足道,何必要有遺憾呢?於是,他的心境豁然開朗,精神得以解脫,而且以西山自比,強調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


【貳】原文
1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3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4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玖】文學知識

【玖】文學知識


  1.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河東(今山西)人。
    唐順宗時引用賢士如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大力改革。半年之後,憲宗即位,宦臣得勢,柳宗元坐貶邵州刺史,未至,又貶為永州司馬。
    在永州十年,寄情山水,成就不少山水遊記,而以《永州八記》最著。
    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倡導者,世人並稱「韓柳」,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除遊記外,寓言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作品在他過世後由好友劉禹錫整理,有《柳河東集》傳世。
  2. 遊記

    本文是一篇遊記。遊記是記敘文的一種,以記敘旅遊見聞,描寫山水景物為主,並寄託了作者的情思或審美趣味,因此,遊記常合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
  3. 道家境界

    文中「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中的「顥氣」指天地中的元氣;「造物者」指大自然;「涯」是指時間(久遠);「窮」是指空間(廣大)。

    作者登高遠望,感悟到人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自己的精神(真我)可超越時空,與自然合一,不覺得時間的流逝,也忘卻形體的束縛。這種與大道合一交融的境界,即道家「天人合一」,「萬物與我為一」、「物我兩忘」的逍遙自由境界。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捌】文言知識

【捌】文言知識

1. 一詞多義
  1. 開始(動詞)
  2. 曾經(副詞)
  3. 才(副詞)
1.《始得西山宴游記》/ 游於是乎始
2.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 始指異之
  1. 極、盡(動詞)
  2. 盡頭(名詞)
  1. 窮迴溪 / 窮山之高而止
  2. 而不知其所窮
  1. 如果(連詞)
  2. 我的(代詞)
  3. 那些(代詞)
  1.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2. 日與其徒上高山
  3. 其高下之勢
  1. 是(動詞)
  2. 寫下(動詞)
  1. 不與培塿為類
  2. 故為之文以志



2.   通假字

通「戮」,(受)刑辱
自余為僇人。
通「趨」,前往、趨向
夢亦同趣。
通「誌」,記
故為之文以志。

3.   詞類活用

名詞轉動詞
臥而夢
醉則更相枕以臥
做夢
互相靠枕
形容詞轉動詞
始指異之
認為……獨特(意動用法)
形容詞轉名詞
縈青繚白
縈青繚白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青山 /青煙
白水 /白雲
遠處
名詞轉狀語
日與其徒上高山
箕踞而遨
每天
(坐姿)像畚箕一樣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柒】內容簡表

【柒】內容簡表 

  


心情

常常憂懼不安

遊西山前

遊覽活動

欣賞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了就喝酒,醉了就睡,睡醒就歸


想法

自以為遊歷過永州所有有特色的山水

過渡

發現西山

在西山對面的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指點稱奇


時間

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地點

永州西山


人物

柳宗元、朋友、僕人


過程

闢道: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從對面山遠眺:只見西山高峻,山勢奇特,不禁稱奇

遊覽西山

所見景物

從西山之巔遠眺:「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
俯視群山:「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環顧四周:「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不與培塿為類」以小土堆反襯西山怪特高聳,比喻自己品格清高──寄寓作者孤高傲世,不與俗同流的情懷。



與天地造物者遊:「莫得其涯」,「不知其所窮──超越時空


所抒情懷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內心一切意念都靜止,形體消散,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



始遊──以西山之遊為真正遊覽



在精神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脫和滿足,因此直至日暮仍不願離開


登山前

登山後

憂懼不安

豁然開朗

精神束縛

精神解脫

看重得失

看破得失

個人偉大

個人渺小

物我有別

物我兩忘

忽略自然

宇宙宏大


以西山自況

象徵柳宗元自己

勝景

人才

與眾不同

才華出眾

遺世獨立

清高

偏僻

不被重用 / 被貶

有待發掘

有待朝廷重用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陸】修辭簡表

【陸】修辭簡表

明喻
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排比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頂真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覺而起,起而歸。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借代
縈青繚白
對偶
入深林,窮迴溪。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幽泉怪石
縈青繚白
疊字
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誇張
尺寸千里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伍】寫作手法

     本文有記事,有描寫,有抒情,寫作手法比較多樣。

  1. 順序法(記敘):按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記敘,條理清晰明確
    被貶初期遊歷永州各地→發現西山→登山經過→宴遊西山

    2. 步移法(描寫):隨作者步伐,順序描寫所見的景物。讓人有親歷其景之感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便是隨作者登山與沿途所見的景物。

 
    3. 直接抒情(抒情):
      作者直抒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直接抒發政治失意,受辱貶逐的憂懼不安。

    4. 借景抒情(抒情):

  • (情景交融)作者站在一望無際的高山上,感悟到自然的偉大,「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個人得失榮辱就顯得非常渺小,於是茅塞頓開,從「舉世非之」的「僇人」心境中解放出來。這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是由景而生,達至情景交融的境界。
  • (托物言志 / 借喻寄意)西山超群獨特,卻被世人忽略,寄意作者被貶不為時用,西山和作者同樣是有待賞識。同時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與俗同流的情懷。作者藉描寫西山,以表明自己志向和抱負。

    5. 首尾呼應(結構):文章前後連貫,結構嚴謹

  • 文章首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尾段即以「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二句相呼應,突出西山的勝景為作者未曾見過的。
  • 文章末段:「悠悠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呼應了文首作者稱自己「為僇人」、「恆惴慄」的情況,說明他已到達忘我之境,一切憂慮、恐懼也一掃而空。

    6.  承上啟下(結構):過渡得宜
        
第一段最後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既總結永州之遊的情景,同時開啟下文,引入主題,故有承上啟下的功效。

    7. 襯托:以其它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要描寫對象的特點。

  • (正襯)以永州其它山水來襯托西山。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經遊遍永州的「幽泉怪石」,到發現西山後才驚訝西山的「怪特」,以突出「始得西山」的驚異和喜悅。
  • (側面)以鄰近地方的地勢映襯西山。

    高處遠望:「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俯視群山:「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環顧四周:「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以不同角度寫四周景物之渺小襯出西山之高峻。
  • (反襯)以不同出遊感受來襯托西山。
從前漫遊永州山水,醉臥山野,是「覺而起,起而歸」,並不留戀;遊西山時卻是「蒼然暮色,猶不欲歸」,反襯出西山景物的吸引。

     8. 對比:對比兩項事物的差異,突出主題。

  • 遊西山前後的心情變化:憂懼不安對比愉快超脫,使後者更為鮮明特出。
  • 遊西山前後的宴遊情況:毫不留戀對不欲歸去。

     9. 善用短句:

        短句可令文章節奏急促,同時反映作者渴望登山尋幽探勝的急切心情,讀來極有動感。例如:「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䦉】全文語譯

【䦉】全文語譯
1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從我成為接受刑辱的罪人,居住在永州,時常憂懼不安。空閒時,緩緩漫步,隨意地到各處去遊歷。每天和同伴們登上高山,穿入深密的樹林,走盡曲折的溪流,幽深的泉水和奇特的岩石,無論多麼遠,沒有去不到的。到了目的地,就撥開雜草就地坐下,倒出壺裡的酒,喝個大醉。醉了以後,大家就互相把頭靠在他人身上睡覺,睡著了就做起夢來。心中想到哪裏,做夢時也會夢到那裏。醒了就起身,起身後就回去。我以為永州境內的奇山異水,都是我所遊覽過的,卻不曾知道西山景象的奇異獨特。
  
2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的西亭,眺望西山,指點之中才察覺到它的特出之處。於是吩咐僕人渡過湘江,沿着染溪,砍伐雜亂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頂為止。
  
3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大家攀援爬上西山,伸開兩腿,隨意地坐在地上,遊目四顧,就看見附近幾州的土地,都在我們的坐席之下。周圍高低不平的地勢,有的凸起像小土堆,有的凹下像洞穴。看來只有尺寸距離之地,其實有千里之遙,景物互相緊密靠攏,無所隱藏。青山和白水相互環繞,與天相接,舉目四顧,都是如此。此時,我才知道西山的奇特出眾,和一般的小山不同。它的飄渺悠遠,與天地之氣共存,無邊無際;它的廣大無邊,與天地間的創造者同遊而看不到盡頭。
  
4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我們舉起酒杯,斟滿了酒喝下,一直喝到醉倒在地,不知夕陽西下。昏暗的夜色,從遠處籠罩過來,直到什麼也沒法看見時,我還不想回去。只覺得心神凝聚安定,形體無拘無束,與萬物融合為一。此時,我才知道從前未嘗真正遊覽過,真正的遊賞是從這一次開始。所以我寫了本文來記載這件事。這年是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叁】段落大意及主旨


【叁】段落大意及主旨:
(1) 段落大意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1
記述遊西山前的心境和遊山玩水的情形。
2
記述發現西山及登山的過程。
3
記述登山後所見景色及感受。
4
記述在西山宴遊的情態和感受,以及作本文的目的和時間。


(2) 主旨
記敘發現西山奇景的經過、暢遊的心情及感悟。藉此寄託作者在與自然的冥合中獲得解脫的心情,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高潔情操。

洋蔥炒蛋


唔知煮乜好,又唔想食肉時,
洋蔥炒蛋最方便。

材料:
雞蛋 4隻
牛奶/淡忌廉/BB沙律醬 1湯匙
洋蔥 1大個
紅蘿蔔 半條(可不加)
蔥頭 2粒
蒜蓉 1茶匙
鹽 半茶匙

做法:
  1. 雞蛋輕輕打勻後加牛奶/淡忌廉/BB沙律醬(3選1)拌勻
  2. 洋蔥逆紋切粗絲;紅蘿蔔、蔥頭切絲
  3. 冷鍋冷油加洋蔥絲和紅蘿蔔絲中大火爆香,加蒜蓉和蔥絲
  4. 加鹽,炒至洋蔥軟身
  5. 撥開一邊,加入全部蛋液,洋蔥等撥到蛋液上,慢慢炒至蛋液凝固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DSE】師說


《師說》
(唐)韓愈

(粵語台詞誦)

【壹】簡析

【貳】原文
【叁】段意主旨
【䦉】全文語譯
【伍】寫作手法
【陸】修辭簡表
【柒】內容簡表
【捌】文言知識
【玖】文學知識
【拾】問題精選

【壹】簡析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
 韓愈寫《師說》時,正在國子監任教,他學識廣博,熱心培養人才。當時的貴族子弟不論學業成就高低,都可以為官,而且社會普遍視那些敢於以老師自居、招收學生的人為狂人,因此士人和官員都不願意從師求學。他希望藉此文論述求學應有的態度,匡正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風氣、並讚揚弟子李蟠能實踐從師之道 。

【貳】原文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4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5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7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DSE】師說【拾】問題精選

【拾】問題精選

答題關鍵字:士大夫,師道,恥於從師,小學大遺,論證

1. 作者批評士大夫「小學而大遺」,「小」和「大」分別指甚麼?為甚麼作者有這樣的批評?
   
 (1)「小」:斷句朗讀之法。 「大」:人生道理、解答疑難。                                  
 
 (2) 作者眼見當時的士大夫為孩子請老師,教孩子斷句朗誦的方法,但自己卻恥於向他人求教人生道理,解決疑惑。作者認為這些士大夫只顧小學問而忽略大道理,本末倒置,因而批評他們自相矛盾。

2. 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原因是甚麼?
 
 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原因有三:
(1) 他們認為彼此的年紀相近,所以恥於相師
(2) 他們認為彼此的學問修養差不多,故恥於相師
(3) 他們認為向地位低下的人學習是一種恥辱;向官位顯貴的人學習又容易被看成諂媚,所以恥於相師


3. 試根據韓愈描述當時「士大夫之族」的表現,說明士大夫的身份及他們的表現怎樣造成「師道之不復」的後果。

士大夫是讀書做官的人,社會上地位較高,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若他們也不從師學習,從師的風氣當然不再存在。此外,他們聽到別人談論老師、弟子的事,就聚在一起譏笑,令有意從師的人因為害怕被人譏笑而不敢從師學習,使從師的風氣不能恢復。

4. (1) 試說明以下三個句子中韓愈認為「難」、「惑」、「怪」的原因。

當時社會的歪風
說明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難」的原因:每個人都會有疑惑,但當時的人不從師學習,便難以解決疑惑。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惑」的原因:當時的人會為兒子擇師,自己卻恥於向老師學習,這種做法既可笑又自相矛盾,令人費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怪」的原因:君子看不起醫師、樂師和各類工匠,但當時的君子的才智卻比不上他們,又不懂向他們從師學習,令人感到奇怪。

    
    (2) 承上題,韓愈流露出怎樣的感情?
        
韓愈對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歪風感到不滿,所以嗟歎不斷,流露出憤慨 / 不滿的感情。

5. 本文中有哪些觀點,在今日仍然是合乎時宜的?

今日科技進步,媒體蓬勃發展,知識、資訊的取得非常容易,不必完全依靠老師;今日的教育制度、課程、教法等,也與古代有顯著的不同。但是《師說》中所提的許多觀點,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常師」等等理念,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合乎時宜的。

6. 以下引文有何作用?與文章寫作目的有甚麼關係?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 作用:提出擇師的標準
(2) 關係:本文的寫作目的是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陋習,倡導從師學問的風氣。當時士大夫不肯向年紀較自己小、地位比自己低或高的人從師學習。引文反駁他們的錯誤觀點,指出選擇老師的惟一標準是對方是否有「道」,突出從師學習的必要。

7. 試說明以下引文在句式上的類別及好處。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 類別:「生乎吾前」至「吾從而師之」是偶句。「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散句。
(2) 好處:《師說》一文以散句為主,同時兼用不少偶句,這種偶散交叠的方法使文章中的句式多變,節奏錯落有致,增加文章的論述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