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DSE】始得西山宴遊記【伍】寫作手法

     本文有記事,有描寫,有抒情,寫作手法比較多樣。

  1. 順序法(記敘):按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記敘,條理清晰明確
    被貶初期遊歷永州各地→發現西山→登山經過→宴遊西山

    2. 步移法(描寫):隨作者步伐,順序描寫所見的景物。讓人有親歷其景之感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便是隨作者登山與沿途所見的景物。

 
    3. 直接抒情(抒情):
      作者直抒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直接抒發政治失意,受辱貶逐的憂懼不安。

    4. 借景抒情(抒情):

  • (情景交融)作者站在一望無際的高山上,感悟到自然的偉大,「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個人得失榮辱就顯得非常渺小,於是茅塞頓開,從「舉世非之」的「僇人」心境中解放出來。這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是由景而生,達至情景交融的境界。
  • (托物言志 / 借喻寄意)西山超群獨特,卻被世人忽略,寄意作者被貶不為時用,西山和作者同樣是有待賞識。同時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與俗同流的情懷。作者藉描寫西山,以表明自己志向和抱負。

    5. 首尾呼應(結構):文章前後連貫,結構嚴謹

  • 文章首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尾段即以「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二句相呼應,突出西山的勝景為作者未曾見過的。
  • 文章末段:「悠悠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呼應了文首作者稱自己「為僇人」、「恆惴慄」的情況,說明他已到達忘我之境,一切憂慮、恐懼也一掃而空。

    6.  承上啟下(結構):過渡得宜
        
第一段最後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既總結永州之遊的情景,同時開啟下文,引入主題,故有承上啟下的功效。

    7. 襯托:以其它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要描寫對象的特點。

  • (正襯)以永州其它山水來襯托西山。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經遊遍永州的「幽泉怪石」,到發現西山後才驚訝西山的「怪特」,以突出「始得西山」的驚異和喜悅。
  • (側面)以鄰近地方的地勢映襯西山。

    高處遠望:「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俯視群山:「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環顧四周:「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以不同角度寫四周景物之渺小襯出西山之高峻。
  • (反襯)以不同出遊感受來襯托西山。
從前漫遊永州山水,醉臥山野,是「覺而起,起而歸」,並不留戀;遊西山時卻是「蒼然暮色,猶不欲歸」,反襯出西山景物的吸引。

     8. 對比:對比兩項事物的差異,突出主題。

        遊西山前後心情變化:憂懼不安對比愉快超脫,使後者更為鮮明特出。


     9. 善用短句:

        短句可令文章節奏急促,同時反映作者渴望登山尋幽探勝的急切心情,讀來極有動感。例如:「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