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孟子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DSE】魚我所欲也
(戰國)孟子
【DSE】魚我所欲也【拾】問題精選
【拾】問題精選
答題關鍵詞:捨生取義、本心、義。(注意論證手法和修辭)
甲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第 1 段)
乙 此之謂失其本心。(第 2 段)
(1)兩段引文中「是心」與「本心」的意義相同嗎?試加以說明。
答:「是心」與「本心」的意義相同,都是指人具有羞惡之心,懂得捨生取義的道理。
(2)「有是心」的賢者與「失其本心」的人有何差別?試據此概述孟子對人性的看法。
2.
(1) 孟子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為第一段作結,有甚麼用意?試根據前文的論述和一般人的想法加以推敲。
答:孟子在前文指出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有些事即使做了就可以生存、不用死亡,人也不會做,由此可知人會「捨生取義」。不過,一般人認為只有「賢者」才可做到捨生取義,孟子並不同意,因此以此句作結,強調人人都可捨生取義,希望游說人們改變看法,接受他的觀點。
(2) 這句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結構題)
①作用:承上啟下
②說明:(承上)這句有概括前文的作用;下文以「行道之人」、「乞人」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呼喝着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為例子,論證捨生取義之心是「人皆有之」,可見這句也有引入下文(啟下)的作用。
3. 在第 2 段,作者以「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的施捨為例說明論點。
(1)從「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可見施予者的態度是怎樣的?試分別摘錄兩個能反映施予者態度的字詞。
態度表現一,爾 嘑
態度表現二:蹴 爾
(2)「行道之人」和「乞人」是否稱得上作者於第 1 段提到的「賢者」?試說明之。
答:兩者都稱得上「賢者」。作者認為「賢者」就是沒有喪失羞惡之心的人。路人和乞丐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無禮的施捨,可見他們的羞恥之心勝過求生的慾望,沒有喪失本心。
4. 孟子提到「此之謂失其本心」。
(1)「失其本心」指甚麼?「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有甚麼關係?
①「失其本心」:失去本性 / 善性
答:利慾薰心 / 見利忘義
5.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的哪個主張跟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的主張相近?試摘錄兩文中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1)《論仁、論孝、論君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 說明:孔子認為仁者為了成全仁德,可以捨棄生命,這跟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主張「捨身取義」的精神相近;孟子認為存有本心的人厭惡不義的事更甚於死亡,不會為了求生、避禍而無所不為。兩者都是主張為了仁德和禮義而不惜犧牲性命。
6.試根據本文內容,從利益角度解釋「不失本心」與「失本心」之別。
答:「本心」指善性,讓人做出「義」的行為。 失與不失「本心」的分別:當人面對利益時,「不失本心」的人會照顧他人的利益,富有利他精神,而「失本心」的人只顧及自己的利益,妄顧他人。
7. 以下《孟子‧魚我所欲也》的引文運用了哪種說理技巧?這個技巧如何加強了說理效果?試利用引文加以解釋。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答:引文中使用了對比來增強說理效果。以「嗟來之食」對比「萬鍾」的俸錄,既然乞丐都懂得拒絕不道義的施捨,所以受俸祿的人都應該懂得拒絕不義之財。「嗟來之食」和「萬鍾」兩者都不符合禮節和道義,因此乞丐和受俸祿的人不應該接受,反證為了利益不顧道義是喪失本心的行為。
8. 《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談到「所欲」與「所惡」的密切關係,孟子對於兩者有甚麼觀點看法?
答:孟子認為兩者是對立的關係。他以生死作對比,指出任何人都非常渴望生存,同時極度厭惡死亡,但比起死亡人們更討厭失去道義。因此即使捨棄生命人們都希望追求道義,這是人的本性所然。
【DSE】魚我所欲也【玖】文學知識
【玖】文學知識
-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三歲喪父,家貧,其母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孟母三遷」、「三遷擇鄰」的故事成為家傳戶曉的千古美談。 - 孟子的仁義學說
孟子指出人天生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是達到仁、義、禮、智的開端(《論四端》)。
這四種心性乃出於內在的自覺,「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當人違背良心行事而為非作歹時,就會有「羞惡之心」;以尊敬謙遜的態度對待別人,就是「辭讓之心」;做事能夠判定是否合符乎道義而行,就是「是非之心」。四心其實均是一心,就是儒家學說中的「仁心」。
「仁心」是甚麼呢?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
「仁」是人的本心,「義理」是通往「仁」的大路。
人拋卻了大路不去走,放棄了本心,不知道尋回。由於本心放失極易,因此孟子提倡培養「浩然之氣」。人要時時刻刻反省、警剔自己,並把與生俱來的四善端擴而充之。
另一方面,孟子亦主張人性本善。他認為人和禽獸一樣有欲望、喜怒哀樂、生理需要。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因為人具有道德判斷的能力,能依理義而行。
那麼人的惡從何而來?孟子認為人之所以行惡,是因為人受到物欲私心蒙蔽及環境的影響,失去其本心。人的欲望無窮無盡,如果人不斷追求,便會受欲望所支配,最終喪失自我,迷失本心。
當人面對道義與利益的取捨時,孟子認為應該「捨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以魚和熊掌分別比喻生命和道義,當兩者不可兼得,便要捨魚而取熊掌,即捨生命而取道義。每個人都有「捨生取義」的本心,只要能夠堅持,便能做得到。因此孟子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的主張,他認為人不可被金錢擾亂心志,不可因貧窮失其操守,不可屈服於強力之下。
總而言之,孟子認為人心中存有善端,應好好存養它,並將之擴充,培養「浩然之氣」,最終做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即身上具備萬事萬物之理,反躬自省,能真實無妄,得到莫大的快樂。
【DSE】魚我所欲也【捌】文言知識
【捌】文言知識
- 一詞多義
為 |
|
|
與 |
|
|
則 |
|
|
於 |
|
|
2. 通假字
辟 | 通「避」,躲避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辯 | 通「辨」,分辨 |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名詞轉動詞 | 得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得」通「德」,(名)恩德 ➡️ (動)感激 |
4. 倒裝
狀語後置 | |
所欲有甚於生者 | (介詞)於 解作「比」,應理解為「所欲有於生甚者」(比生存更甚) |
所惡有甚於死者 | (介詞)於 解作「比」,應理解為「所惡有於死甚者」(比死亡更甚) |
5. 古今異義
句子 | 古義 | 今義 |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可:能夠 | 能夠 |
賢者能勿喪耳 | 耳:而已 | 耳朵 |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宮:住宅、居所 | 宮殿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已:停止 | 已經 |
一豆羹。 | 豆:古代用作盛湯的木器 | 豆子 |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鍾:古代容量單位 | 集中、專一(例:一見鍾情) |
萬鍾於我何加焉! | 加:增益 |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
【DSE】魚我所欲也【柒】內容簡表
【柒】內容簡表
文章結構
內容重點 | 寫作手法 | ||
一 | 提出論點:應捨生取義 | 【比喻論證】捨魚而取熊掌 | |
二 | 論證:義比生更重要 | 【正反論證】生死 / 惡欲 | |
三 | (不失其本心時)捨生取義 | 【對比論證】 說明捨義取祿的人只是失其本心 | 不吃嗟來之食 |
四 | (失其本心時)捨義取祿 |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文章結構 |
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比喻論證】以魚與熊掌比喻生和義。說明當兩者不可兼得時,應捨魚(生)取熊掌(義)。 正面論述:捨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正面立論】 人憎惡死亡,但有比死亡更令人討厭的東西:「不義」,所以不避禍。 ==> 捨生取義 【反面立論】 如果死亡最令人厭惡,何以明明有方法可以避禍卻偏偏不為? ==>有比生命更受人喜愛,比死亡更令人憎惡的東西 【結論】:義與本心的關係 ==>人人都有捨生取義的本心,只是人會喪失它,而賢者能夠不喪失。 |
反面論述:捨義取利是喪失本心。 【舉例論證】(正面) 路人和乞丐即使快要餓死,也不接受無禮的施予。 ==> 人皆有本心 ↑【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反面) 有人為了豐厚的俸祿、華美的居所、妻妾的侍奉和濟貧的名聲而不分禮義,這種見利忘義是因他們已喪失本心。 ==> 某些人失去本心的原因 收受不明俸祿,並難以捨生取義。 ==> 失去本心的結果 |
【DSE】魚我所欲也【陸】修辭簡表
【陸】修辭簡表
對偶 |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
反問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 |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 |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排比 |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對比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DSE】魚我所欲也【伍】寫作手法
【伍】寫作手法
- 雄辯滔滔,氣勢充沛孟子作品富於雄辯,邏輯嚴密。文中運用了了多種修辭句式,例如對偶句、反問句和排比句。這些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沛,綿密流暢。
- 議論嚴謹,層層深入整篇文章圍繞「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加以發揮,文中多次重申論點,並層層深入論證,增強說服力。(參閱【內容簡表】)
- 正反立論,突出論點全篇結構布局,分兩層對寫:先正面論述捨生取義是人之本心(第1段),然後反面論述捨義取利是喪失本心(第2段)。
- 論證手法多樣
- 比喻論證
喻體
本體
語句
魚與熊掌
生與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道理:說明道義比生命更重要,當兩者必須犧牲其一的時候,人往往會選擇義而放棄生命。
※作用:這比喻具體地表現人當面對生命和道義的抉擇時,會做出捨生取義之舉的本心行為,令抽象的道理更容易明白。 - 正反論證
第1段 | 語句 | 解釋 |
正面立論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道義比生存更受人喜愛; 不義比死亡更令人憎厭。 |
反面假設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 假設人人皆貪生怕死,那麼他們都會不擇手段地求生避禍。可是事實上並非人人如此。(反面) 說明有人視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
- 正反論證
「義」比「生」更為重要 | |
正面論證 | 孟子認為一般人都會愛惜生命,為了生存無所不為。可是為了「義」,人們卻有所不為,甚至捨生取義,凸顯「義」比「生」更為重要。 |
反面論證 | 相反,一般人都會厭惡死亡,理應不擇手段,無所不為地去避免災禍和死亡,可是人們卻為了「義」而不逃避死亡,可見義比生更為重要。 |
- 舉例論證 + 駁論
- (事例):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作用:以路上的行人(流浪者)和乞丐這些地位低微的人能堅守本心為例子,反駁一般人認為只有「賢者」才能捨生取義的想法,強調捨生取義乃人之常情。
- 對比論證
對比範疇 | 說明 |
所欲 vs 所惡 | 作者以生死作對比,說明人們都渴望生而害怕死,但是人還有比生命更鍾愛的東西,就是義;還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義。可見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
時人的心態: 「鄉」(從前) vs 「今」(現在) | 從前格守本心: 現在失其本心:(受物慾、色慾、虛榮感影響)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行道之人、乞人 vs 時人 | 行道之人: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
簞豆(少但重要) vs 萬鍾(多而非必要) | 「簞豆」極言食物之少,攸關生死,但過路人和乞丐為了堅守禮義原則,甘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相比之下,有些人面對「萬鍾」的高官厚祿,就不顧禮義接受了。 |